两会上的充电桩,4个热门词 3大问题在“双碳”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354.5 万辆和 352.1 万辆,同比增长均为 1.6 倍。2021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13.4%,高于上年的 8%。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正猛,新能源汽车的供电需求自然也水涨船高,然而当前我国公共充电桩中快充占比仅为四成,充电速度慢、排队时间长、周转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需求。1“一桩难求”怎么破?两会代表出谋划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也多次提及充电桩的相关问题提议。 标准化、规模化。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也提出建议推进大功率快充站发展,在建设、改造及运营等方面加大投资和补贴,提振产业链投资的信心与积极性,并加快推进大功率快充关键设备和场站建设标准化、规模化。 统建统营。全国人大代表吴翔建议,要大力推广充电服务运营商、物业、用户等多方参与的 " 统建统营 " 模式,提高居民区充电服务运营商准入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服务能力要求。建议支持充电服务运营商在居民区报装独立电表,直接与电网结算电费,鼓励采取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服务模式。 能源创新。“政府应鼓励新能源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加大充电技术攻关,缩短充电时间。”丁佐宏建议在技术层面,充电端要积极研究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设施建设中的融合应用;供电端要鼓励“新能源供电”,加快太阳能、氢能、风电等新模式的应用落地。 换电。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要加速推动换电模式标准化、通用化,包括推动换电接口软硬件协议的标准化,预设二至三种技术先进的接口形式制定推荐性标准,同时,规范化约束换电站的机构、形式、兼容性,使技术先进的换电站获得优先推荐。 3大问题。针对现有充电桩存在的维护管理不到位、布局不合理、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委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推广全域智能充电网发展模式,并给予财税政策支持。 2充电桩利好政策频出 国家层面上,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地方层面上,2022年,各省市加紧布局充电桩建设规划,从政策层面为快速发展的新能源车市场“充电续航”。 北京:2月11日,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增充电桩2.6万座,提高城市充电桩覆盖范围。 上海:2月24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公布《关于本市进一步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满足125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全市车桩比不高于2∶1。这意味着到2025年,上海市充电桩数量将超250万个。 四川:3月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力争建成充电桩12万个,总充电功率达220万千瓦,满足电动汽车出行需求。 无锡:近日,《无锡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印发,提出2022年无锡市充电桩建设目标:新增私人充电桩不少于18000个,新增公共充电桩不少于2050个,新增专用充电桩不少于300个,计划新增换电站15个。 3结论 从配套需求上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保有量迅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释放巨大的充电需求,充电运营商将受益于充电桩利用率提升带来的盈利改善。目前充电桩仍存在一定的缺口,为更好地支撑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迫在眉睫。 从政策驱动上看,2022 年国家定调“稳增长”,充电桩、换电站的投资建设作为“新基建”系列,有望成为 2022 年基建促增长的重点领域之一,获得政策支持适度超前发展,充电桩产业链有望迎来风口。 |